身边榜样|张有英:大山深处的“领头雁”
身边榜样|张有英:大山深处的“领头雁”
身边榜样|张有英:大山深处的“领头雁”在丹寨县的青山绿水间,有个红星村(hóngxīngcūn)(cūn)(hóngxīngcūn)。2011年,张有英接过原大朗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的担子,自此,她的人生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绑在了一起。2014年,大朗村与乌西村合并成红星村,张有英又连任村党支部书记,这一干,就是十余年。
走在红星村的(de)路上,处处(chǔchù)都能看到(kàndào)张有英留下的奋斗足迹。2011年,村里党员队伍青黄不接,张有英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她深知,党员就是(jiùshì)村里发展的“主心骨(zhǔxīngǔ)”。于是,她四处动员村里的年轻人,鼓励他们(men)向党组织靠拢。“年轻人有想法、有干劲,村里的发展离不开你们!”。在她的努力下,2011年至今,村里累计发展了15名党员,为村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。随着(suízhe)党员队伍的壮大,红星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也越来越有战斗力,2017年以来,先后获得县级、州级“先进集体”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五星党支部”等荣誉,成了村民们信赖的“红色堡垒(bǎolěi)”。
红星村群众家中的(de)院子
曾经,红星村的(de)道路状况让村民(cūnmín)们苦不堪言。坑坑洼洼的机耕道,让农机进不了地,狭窄泥泞的串寨路,一到雨天就寸步难行。张有(zhāngyǒu)英看在眼里,决定(juédìng)改变这一切。她四处奔走,争取项目资金,又动员村民一起投工投劳。“路是咱们自己走的,大家一起干,以后的日子才能好起来(qǐlái)!”在她的带领下,20公里的道路(14公里机耕道、6公里串寨道路)修建完成(wánchéng),8个(gè)自然寨连通,还建起了2座(zuò)双车道跨河大桥(kuàhédàqiáo)。有一次,为了协调修路占地的问题,她连续一周在村民家中做工作,磨破了嘴皮子,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。路修好那天,老人蒙兴祥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:“张书记,咱们村终于有像样的路了!”
张有英(yīng)在查看黑皮冬瓜长势情况
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道路(dàolù)上,张有英更是敢闯敢试(gǎnshì)。2011年,她带头种起了300余亩烤烟,那时的村民们都不敢尝试,她就说:“我先试,成功了大家再跟着来!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每亩增收约2000元,村民们看到了希望,纷纷加入。2016年,她到洋浪村学习黑皮冬瓜种植(zhòngzhí)技术,回来后组织25户村民种植。一(yī)开始,种植面积只有(zhǐyǒu)50亩,还面临亏本的风险,但她没有放弃,四处请教专家,带领村民改进种植方法。如今(rújīn),黑皮冬瓜种植面积扩大到308亩,亩均(jūn)收益达到1.2万元,成了村民们的“致富瓜”。
红星村太子参种植基地(jīdì)
2020年,张有英又盯上了林下经济。她争取到(dào)东西部协作资金,带领村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(zhòngzhí)1500亩。为了管护好这些药材,她经常在山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(yīzhěngtiān),饿(è)了就吃自带的干粮。2023年,200亩中药材采收,为村集体创收(chuàngshōu)60余万元。在她的带动下,20户农户自主种植博落回208亩,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让大家尝到了甜头(tiántóu)。茶叶、蓝莓等长效产业,让红星村的集体经济实现零(líng)突破,实现了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华丽转身。
张有英(yīng)(左三)在农户家中走访
在张有英(yīng)心里(xīnlǐ),村民的事(shì)就是天大的事。村里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(zháijīdì)问题闹得不可开交,她得知后,连续三天上门调解,从情、理、法多个角度耐心劝说,最终(zuìzhōng)让两家人握手言和,真正做到了“小事不出寨、大事不出村”。她还特别关心村里的妇女(fùnǚ),组织技能培训,帮助180余名妇女脱盲(tuōmáng),让她们掌握了一技之长,成为家庭增收的“半边天”。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,她更是时刻牵挂,落实低保、特困供养等政策,确保每一个人都不掉队。
扎根基层24年,张有英始终在家庭与工作的天平两端默默平衡,先后被评为“好儿媳”“好婆婆”,用双肩扛起多重责任,成为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家庭典范(diǎnfàn)。她还(hái)先后荣获(rónghuò)“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”“黔东南州脱贫攻坚(gōngjiān)十佳致富带头人”等多项荣誉。“只要村民们日子过得好,我(wǒ)再苦再累都值得!”张有英说。如今的红星村,道路宽敞,产业兴旺,邻里和睦,而张有英依然(yīrán)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的道路上,带领着村民们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奋力前行。
供稿丹寨县扬武镇 杨佩佩(yángpèipèi)
在丹寨县的青山绿水间,有个红星村(hóngxīngcūn)(cūn)(hóngxīngcūn)。2011年,张有英接过原大朗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的担子,自此,她的人生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绑在了一起。2014年,大朗村与乌西村合并成红星村,张有英又连任村党支部书记,这一干,就是十余年。
走在红星村的(de)路上,处处(chǔchù)都能看到(kàndào)张有英留下的奋斗足迹。2011年,村里党员队伍青黄不接,张有英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她深知,党员就是(jiùshì)村里发展的“主心骨(zhǔxīngǔ)”。于是,她四处动员村里的年轻人,鼓励他们(men)向党组织靠拢。“年轻人有想法、有干劲,村里的发展离不开你们!”。在她的努力下,2011年至今,村里累计发展了15名党员,为村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。随着(suízhe)党员队伍的壮大,红星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也越来越有战斗力,2017年以来,先后获得县级、州级“先进集体”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五星党支部”等荣誉,成了村民们信赖的“红色堡垒(bǎolěi)”。
红星村群众家中的(de)院子
曾经,红星村的(de)道路状况让村民(cūnmín)们苦不堪言。坑坑洼洼的机耕道,让农机进不了地,狭窄泥泞的串寨路,一到雨天就寸步难行。张有(zhāngyǒu)英看在眼里,决定(juédìng)改变这一切。她四处奔走,争取项目资金,又动员村民一起投工投劳。“路是咱们自己走的,大家一起干,以后的日子才能好起来(qǐlái)!”在她的带领下,20公里的道路(14公里机耕道、6公里串寨道路)修建完成(wánchéng),8个(gè)自然寨连通,还建起了2座(zuò)双车道跨河大桥(kuàhédàqiáo)。有一次,为了协调修路占地的问题,她连续一周在村民家中做工作,磨破了嘴皮子,终于得到大家的支持。路修好那天,老人蒙兴祥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:“张书记,咱们村终于有像样的路了!”
张有英(yīng)在查看黑皮冬瓜长势情况
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道路(dàolù)上,张有英更是敢闯敢试(gǎnshì)。2011年,她带头种起了300余亩烤烟,那时的村民们都不敢尝试,她就说:“我先试,成功了大家再跟着来!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每亩增收约2000元,村民们看到了希望,纷纷加入。2016年,她到洋浪村学习黑皮冬瓜种植(zhòngzhí)技术,回来后组织25户村民种植。一(yī)开始,种植面积只有(zhǐyǒu)50亩,还面临亏本的风险,但她没有放弃,四处请教专家,带领村民改进种植方法。如今(rújīn),黑皮冬瓜种植面积扩大到308亩,亩均(jūn)收益达到1.2万元,成了村民们的“致富瓜”。
红星村太子参种植基地(jīdì)
2020年,张有英又盯上了林下经济。她争取到(dào)东西部协作资金,带领村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(zhòngzhí)1500亩。为了管护好这些药材,她经常在山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(yīzhěngtiān),饿(è)了就吃自带的干粮。2023年,200亩中药材采收,为村集体创收(chuàngshōu)60余万元。在她的带动下,20户农户自主种植博落回208亩,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让大家尝到了甜头(tiántóu)。茶叶、蓝莓等长效产业,让红星村的集体经济实现零(líng)突破,实现了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华丽转身。
张有英(yīng)(左三)在农户家中走访
在张有英(yīng)心里(xīnlǐ),村民的事(shì)就是天大的事。村里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(zháijīdì)问题闹得不可开交,她得知后,连续三天上门调解,从情、理、法多个角度耐心劝说,最终(zuìzhōng)让两家人握手言和,真正做到了“小事不出寨、大事不出村”。她还特别关心村里的妇女(fùnǚ),组织技能培训,帮助180余名妇女脱盲(tuōmáng),让她们掌握了一技之长,成为家庭增收的“半边天”。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,她更是时刻牵挂,落实低保、特困供养等政策,确保每一个人都不掉队。
扎根基层24年,张有英始终在家庭与工作的天平两端默默平衡,先后被评为“好儿媳”“好婆婆”,用双肩扛起多重责任,成为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家庭典范(diǎnfàn)。她还(hái)先后荣获(rónghuò)“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”“黔东南州脱贫攻坚(gōngjiān)十佳致富带头人”等多项荣誉。“只要村民们日子过得好,我(wǒ)再苦再累都值得!”张有英说。如今的红星村,道路宽敞,产业兴旺,邻里和睦,而张有英依然(yīrán)在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的道路上,带领着村民们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奋力前行。
供稿丹寨县扬武镇 杨佩佩(yángpèipèi)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